广州市审计局 陈斐媛
2020年7月,中国审计长履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以来,中国审计署承担了联合国相关机构和项目的重要审计任务。审计署深入运用研究型审计方法,把对政策、体制、机制、制度的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把研究贯穿审计实施全过程,站在推进联合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审计工作,成效明显。笔者连续三次参加联合国秘书处的审计工作,作为一名一线审计人员,笔者主要就研究型审计在联合国审计中的运用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审前阶段,精准定位疑点
由于联合国审计涉及面广、业务复杂、现场工作时间较短,审前研究阶段就需明确重点,定位疑点,审计署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审办)将审计人员按领域分为预算、财务、资产、自愿捐款、医保、人力资源等若干审计小组,对各领域开展审前研究工作。
(一)摸查情况,掌握基本信息及各项政策法规。审计人员根据分工对各自领域的往年审计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以前年度审计发现问题等进行全面了解,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线进行谋划。通过研究各领域的政策、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内控薄弱环节。
(二)数据先行,把握审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审计人员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对联合国“团结”信息系统中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开展综合比较、预测等分析工作。根据数据特征寻找问题线索,对整个审计过程性要素、重要环节进行预判,把握审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三)风险导向,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以风险为导向,基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结果,明确审计重点,定位审计疑点,并结合联合国大会等治理机构的关注重点等,精心设计审计实施方案,细化审计目标、分阶段任务、审计程序和工作要求等,力求审计方向明确,重点突出。
二、审中阶段,全面系统取证
针对审前研究聚焦的重点领域,在现场审计阶段对疑点进行扎实取证。
(一)注重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根据审前研究明确的重点进行全面取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看、重新执行和分析等审计手段,注重从资金流、业务流、资产流、信息流和文件流中关联核查重点事项和潜在问题,揭示风险隐患。当发现重要问题和关键线索时,审计组组织研究取证的切入点,在确保证据链完整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相关资金、资产和项目信息的背后是否反映出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的问题。
(二)注重系统性的风险研究。联合国审计组织模式既有总部层面的总体审计,又有分支机构层面的具体审计,实施过程中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思路很好的衔接。一方面注重从总体到个体,通过数据分析从总体层面把疑点分析出来,再分发给各个分支机构进行核实,最后将核实情况汇总进行总体分析和反映;另一方面,从个体到总体,从个别实体入手,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再以点到面、扩大战果,最后在总体层面从现象说明深入本质揭示,找出其背后的根源性问题。
(三)注重揭示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这条主线进行分析提炼,注重揭示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精准揭示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审计报告注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结构严谨、言简意赅,通过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和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推动联合国完善治理。
三、审后阶段,系统总结提升
联合国审计在财务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突出了绩效审计的理念,增进治理审计标准,除了需要对合规性问题进行审查外,更需对合理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对其内部治理和整体运营的低效、绕过规定等问题进行总体揭示。
(一)精准定性问题。联合国审计构建了“一横一纵”逻辑思维框架,“一横”是对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把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环节,“一纵”是在分析“为什么”时,要从“战略是否清晰、目标是否明确、政策是否完备、准备是否充分、执行是否到位、监督是否有效”等六个步骤出发,找准问题出在哪,责任落给谁,建议如何提。
(二)注重审计总结。现场审计结束后,各审计组除需提交英文审计报告外,还需提交中文总结,对本次审计的组织方式、审计发现、需进一步改进提高的地方进行全面总结。对于本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审计工作经验或者启示,通过总结予以明确,以做好审计工作的传承,供下次参加项目的同志参考。
注重审计建议整改落实。联合国审计重视督促联合国有关部门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审计人员对往年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建立了台账清单,实行销号机制。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需向审计组提供佐证材料,证明其落实以往年度审计建议的情况,经审计组审核确认后予以销号,对于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则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快整改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