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海珠区审计局坚持把信息化审计作为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突出重点、靶向发力,以数据为审计赋能、以科技为创新提速,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海珠信息化审计建设之路。
一是以政治建设筑基,以人才储备铸础。从加快思维转型和更新审计理念入手,通过派员参加高校大数据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让审计骨干接触大数据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学术前沿理论,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和敏感度。加强与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的学习交流,选调业务骨干参加社保基金、征地拆迁、困难群众保障等专题审计,在交流研讨和一线实战中接受创新理念洗礼,将先进经验化为知识储备,统筹内外部资源,打造专业审计队伍。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各种方式招录具有专业背景或技术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鼓励干部外出参加计算机审计相关培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海珠区审计局已初步构建一支站位高、视野广、思维新、技术强的信息化审计专业人才队伍。截至2023年9月,局一线审计人员全部完成计算机审计初级班培训,4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6人入选全省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名单。
二是以创新规范立业,以审计成果显能。始终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政策及工作部署为主线,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调动数字审计思维,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打造优秀审计项目,切实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在组织实施“三促进”专项审计之促进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项目中,面对涉及资金规模大、补贴类型多、惠及对象广的实际情况,审计组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人才的优势,凭借一套实用、简便、可复制、可推广的审计经验,齐心协力攻克数据量大、数据分散的审计难点。针对审计疑点,按照法定程序,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现场核查和落实取证,移送案件线索。经过与公安机关、人社局等多方合力,促进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跟踪调查、监督考核等十余项工作机制,及时堵塞政策漏洞,推动促进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落地落实。在项目报告基础上提炼审计专报2篇、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市审计局分管领导批示,形成审计案例2篇,在审计署主管的中文核心类学术期刊《中国审计》刊登。在财政审计主业和政策跟踪审计、工程审计等领域,通过筛选比对工程招投标、工程结算等环节产生的数据,精准确定审计重点疑点,及时追回业主单位多付的工程款,挽回财政资金损失;在水环境绩效项目审计中,通过对水质、空气、土壤等要素的分析,科学评价项目实施前后的效果;派出计算机业务骨干参与全省养老保险和医保资金审计数据分析任务,运用海量数据信息比对分析,抽丝剥茧发现问题,助力该项目获评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
三是以科学管理赋能,以效率提升为进。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工作科学化、动态化、高效化,提高行政效率。结合“金审三期”的试行使用工作,逐步建立对执行调控、组织管理、审计信息、成果统计、结果跟踪、整改落实、成果利用等全流程管理环节的数字化模式,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管理的科学性和质效。以审计整改环节数字化为切入点,使用电子台账将省、市、区各级审计项目涉及本区整改事项纳入跟踪范围,力求做到不漏一事、不漏一项,着力全面监督。安排专人对台账进行动态更新、设置整改到期提醒,随时掌握整改情况、控制整改进度。截至2022年底,累计跟踪梳理整改事项800余次,指导130余个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审计整改,审计整改完成率实现提高,审计整改质效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为审计管理赋能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一线审计人员通过交流锻炼、参与区重点工作等机会,将信息化技术推广、运用、渗透至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使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标准化,大大提高人员数据统计效率;在疫情防控时期,使用宏编程快速完成疫情防控“三本台账”统计、提高数据更新效率,协助防控单位更快更好掌握人员流动、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情况;使用审计思维导图的方法,梳理大型公众活动应急处置流程,制作分工明确、步骤清晰的处置流程图,助力活动顺利安全举办等,充分体现在用信息化技术为基层行政管理赋能的重要作用。 (王叶菲)
|
|
您是第 - 位访客 |